《礼记·大传》载:周武王伐商之战以后,设奠于牧室,遂率天下诸侯祭奠祖先,追尊王大王亶父、王季历、文王昌,不以卑临尊也,(72)所称天下诸侯无疑是指西周领有的诸侯。
[26]阎云翔,2006年:《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载《社会学研究》第4期。一是,主恒久不变,客则变换如走马灯。
这与《礼运》篇首描绘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完全契合。齐格蒙特·鲍曼指出,共同体是一个温馨圈子,在这一‘温馨圈子内,人们不必证明任何东西,而且无论做了什么,都可以期待人们的同情与帮助(鲍曼,第6页);‘共同体意味着一种‘自然而然的‘不言而喻的共同理解。(《王心斋全集》,第33、34页)黄玉顺评论道:‘吾身是矩意味着个体自我乃是家、国、天下的尺度,这显然是一种典型的个体主义表达。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其伦理主义的化家为国是面向所有士民的,而非君主王侯之专利;因此其过程是伦理实践范围的延伸,而非权力支配领域的扩张。
这一政治现实正是儒家开发出新式的、伦理主义的家国同构说的历史背景和参考模型。从历史现实的角度看,化家为国很大程度上确实曾是显著的政治图景,但内涵与儒家理念有差异。然天下初定,权置州郡颇多。
如前燕文明帝慕容皝曾说:孤方取天下,何乃降人乎,(106)称自己所取政权为天下。(37)也就是说,邹衍所说的中国九州(小九州)远达四海,无疑具有称中国九州为四海之内的意思。孔颖达疏称:荆是州名,楚是国名,故云荆州之楚也。(54)(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注疏》卷52《中庸》,第1629页。
许富宏《慎子集校集注》本,据《列子·汤问篇》张湛注,将九州四海改作虽在夷貊,又称《绎史》引作虽在夷狄(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94页),虽认为慎到原文并非称九州四海,但并不影响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因为将虽在夷貊或虽在夷狄改为九州四海之人,无疑具有视九州四海为至夷貊或夷狄之地的意思,认为九州四海包括夷貊或夷狄,更有利于我们对此问题的理解。(140)(元)脱脱等:《金史》卷56《百官志二》,第1278页。
(111)(北魏)崔鸿撰,(清)汤球辑:《十六国春秋辑补》卷32《前秦录二》,第246页。(56)(唐)房玄龄等:《晋书》卷37《安平献王孚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083页。中国古代用天下来指称九州中国或王朝中国,即天下等于中国,是中国古代使用天下一词时最为普遍的情形,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天下主要是一个与中国重合在一起的观念,并非是一个天下等于世界而中国只是天下一部分的观念。(75)秦兼天下,罢侯置县,(76)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古人用天下指称的王朝国家,虽是一个国家政权的概念,但不是由中国和四夷或中国与四裔所构成,而是由华夏汉族和四夷或中原和四裔所构成。(118)(唐)房玄龄等:《晋书》卷126《秃发乌孤载记》,第3142页。如元熙元年(304年)匈奴人刘渊即汉王位,建立汉国,改晋永兴元年为元熙元年,大赦天下。韦謏所说石季龙不可忽天下之重的天下,也是指后赵国家。
(129)(元)脱脱等:《宋史》卷85《地理志一》,第2094-2095页。隋唐大一统王朝更是称自己的国家为天下。
茫茫禹迹,画为九州(24)的九州,也应该包括禹治水时所达到的四夷之地。⑦这也是古人通常所说的九州,并将这一九州(小九州)视为天下。
学界一般认为,《尚书·禹贡》所记九州与《周礼·职方》《吕氏春秋》等书所记九州为同一体系。邹衍又认为被称为中国的小九州,四面有海围绕着。(29)(先秦)左丘明等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注疏》卷29襄公三年,第1930页。(48)(先秦)墨翟著,(清)孙诒让诂:《墨子间诂》卷3《尚同下第十三》,第61页。(42) 西周以后,见诸于史书记载的历代帝王,也被称作天子。[日]渡边信一郎《中国古代的王权与天下秩序》,徐冲译,中华书局2008年版。
(63)(先秦)管仲等撰,郭沫若集校:《管子集校》四《地数第七十七》,载《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77页。(40)(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注疏》卷18《大雅·荡之什》孔颖达疏,第553页。
元朝也称自己的政权为天下。(145)(元)脱脱等:《金史》卷120《裴满达传附忽睹传》,第2615页。
扬州条下有岛夷卉服等记载,孔安国传称南海岛夷,草服葛越,孔颖达疏引正义曰上传海曲谓之岛,知此岛夷是南海岛上之夷也,说明扬州境内也不完全是华夏人居住之地,应该包括南海岛上之夷。(18)(先秦)孔子编,(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尚书注疏》卷6《夏书·禹贡》,第152页。
(77)秦兼天下,币为二等。如北燕国王冯跋病危时,命太子翼摄国事,勒兵听政,宋夫人有意立自己的儿子为国王,讨厌太子翼听政,称上疾将廖,奈何便欲代父临天下乎,(110)意思是说,皇帝的病很快就会痊愈,太子为何这么着急继位呢。(76)(汉)崔寔撰,孙启治校注:《政论校注》,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18页。(27)(先秦)墨翟著,(清)孙诒让诂:《墨子间诂》卷4《兼爱中第十五》,第72页。
(143)《金史》诏天下共出现15次,参见《金史》卷87《仆散忠义传》,第1939页。《周礼·职方》记有扬、荆、豫、青、兖、雍、幽、冀、并九州,多谓周九州。
(148)(元)脱脱等:《金史》卷50《食货志五》,第1116页、1121页。因此,笔者不避浅陋,拟就这一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39)(先秦)慎到撰,钱熙祚校:《慎子·逸文》,载《丛书集成新编》第20册,台北新文丰出版社公司1985年版,第492页。(149)(元)脱脱等:《金史》卷89《梁肃传》,第1985页。
宋陈埴称《禹贡》分天下为九州,又分为五服,(12)认为《尚书·禹贡》记载的九州是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天下和九州就成了同义词。(73)(汉)司马迁:《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第283页。以天下指称王朝中国,是古人在使用天下一词时最为普遍的用法。这与中国古代常称四海之内九州(38)九州四海,相似如一(39)中国是九州(40)等中国为四海之内的认识相一致。
苻坚在这里所说的天下兵,当指前秦全国兵力。东晋十六国时期,天下一词虽然主要用于指称属于四海九州的东晋和十六国的整体范围,但也用来指称各个政权。
(101)(唐)房玄龄等:《晋书》卷103《刘曜载记》,第2689页。(11)(先秦)公羊高等传,(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卷28哀公十三年,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352页。
(131)(元)脱脱等:《辽史》卷46《百官志二》,第738页。因此,中国古代的天下实际上是一个用来指称广义中国和中义中国的概念。
留言0